岁末年终,我将以“混沌”二字来概括2023年中国在外贸和国际交流领域的状况。在外贸领域,我们见证了2022年9月Temu的崛起,2023年的出口额下降;在国际交流方面,则有签证申请的长龙和国际航线的缓慢恢复。这些事件成为了业界热议和关注的焦点。
首先,让我们从人员流动这个角度切入。外贸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国际间的人员交流,无论是外国人访华还是中国人出国,都是必要的环节。
回顾2022年,鉴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间的人员流动迅速恢复,许多业内人士乐观预期中国的国际人员往来也将快速回归正轨。然而,这种乐观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发达国家间的往来通常无需签证。
实际上,2023年的签证问题成为了中国与外界人员交流的一大障碍。中国公民在外国领事馆前排长队,外国公民在中国领事馆前也是如此。从2023年开始,申请美国和申根国家签证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预约等待时间长达两到三个月(而在疫情前通常不超过一周)。
尽管签证发放是政府职责,但与其他政府职能不同,签证处的运营依赖于外国人缴纳的签证费。以美国为例,2019年美国驻华使领馆共签发了127万张美国签证,但到了2020年仅为32万张,2021年为13万张,2022年为17万张。对于申根国家,情况也类似。
这种剧烈下降的后果显而易见。签证数量的大幅减少意味着使领馆所需的工作人员也相应减少。过去三年中,使领馆不断裁员,直到2023年,当签证申请量再次上升时,人手不足的问题便显现出来。
审签人员通常需要具备特殊资质:一方面,这项工作通常由派遣国公民执行(如美国使领馆需由美国人担任);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通晓中文以便与申请者沟通。因此,经过三年的裁员,现在重新招聘合格人员并非易事。
因此,我们看到中国正在逐渐简化外国公民来华的手续。例如,对六国(马来西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实施的单方面15天免签政策,以及对部分国家实行的签证免预约、免按指纹政策,都旨在简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然而,鉴于人才培养非一日之功,这一转变的难度不言而喻。
签证问题不仅阻碍了人员往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贸。由于需要亲身体验的外贸流程受阻,如查看样品、工厂和参加展会,中国的外贸逐渐由大企业主导,以内部信任机制取代了外贸商人的亲身考察。
在此背景下,SHEIN和Temu这样的跨境电商企业在美国市场取得的成功尤为突出。这类跨境电商企业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迅速成长。
SHEIN和Temu在美国的崛起源自一项法案。2016年,美国实施的《2015年贸易促进和贸易执法法案》允许每个美国法人或自然人每天免税进口价值不超过800美元的商品。SHEIN和Temu这样的低价值跨境电商完全符合这一条件。
这两家公司因此成为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在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同时,当SHEIN的竞争对手忙于将供应链迁出中国时,SHEIN仍能继续从中国向美国发货,不受关税影响,并从竞争对手的转移中受益。
2022年9月成立的Temu则将SHEIN在服装领域的成功模式复制到小商品领域。SHEIN和Temu的共同特点在于“整合国内供应链,打造单一品牌”。SHEIN整合的是服装供应链,与H&M、Zara和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竞争;而Temu则整合小商品供应链,与Dollar General、Dollar Tree、Amazon Basics和Walmart GreatValue等品牌竞争。
在美国通胀背景下,SHEIN和Temu以其物美价廉的产品吸引了大量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使这两家公司的大部分美国竞争对手元气大伤,而电商模式则大幅降低了中国商品在美国的销售成本。结合中国对国内供应链和物流系统的深刻理解,SHEIN和Temu能够提供极具竞争力的价格。
对于供应链上游的生产厂家而言,SHEIN和Temu采用的集中“全托管”商业模式降低了企业进入外贸市场的门槛,省去了处理相关资金和人员往来的繁琐。
外贸向大企业集中的另一个趋势是资金流动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大型企业更倾向于精心设计资金流动结构,从而在不同国家的利差和监管政策差异中套利。
2023年的中国外贸深受2022年开始的全球加息大潮的影响。中国与欧美国家在货币政策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路径,导致中外利差不断扩大。同时,加息导致的美元、欧元、英镑等货币的流通减少,使得融资难度增加,香港市场的情况尤为显著。
这一资金紧缩对中国外贸产生了显著影响。贸易商开始选择通过香港等地低报出口额,并延迟结汇,以保留尽可能多的外汇收入在香港等境外离岸账户中,从而赚取利息并降低资金成本。这一策略甚至导致2023年中国内地出口额出现下滑。
有趣的是,传统上春节期间是外贸工厂支付年终奖的高峰期,也是结汇的高峰期。从前后月人民币汇率的差值可以看出外贸行业将经营收入留在海外的程度。2021年和2022年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外贸企业选择提前结汇成人民币;而2023年在人民币贬值的背景下,企业选择在春节前结汇发薪,导致春节期间人民币升值明显;春节结束后,人民币又回落到之前的水平。
欧美国家的加息还带来了另一个后果,即中国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的去美元化。随着美元利息的上升,企业更倾向于将高息美元保留在账户中吃利息,而使用低息的人民币进行交易。2023年3月,国家外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首次超过美元,成为中国外贸的首选结算货币。
这一趋势在香港市场尤为明显。香港与内地的贸易中,使用人民币支付的比例直线上升,尽管香港到海外国家的结算仍然以美元为主。离岸人民币的使用量从2019年1月的4000亿逐步增长到2023年10月的万亿规模,存款也从6000亿增长到10000亿。
综观2023年的中国外贸,我会用“混沌”二字来总结。签证、关税、汇率和利率等外部因素深刻影响了中国外贸的形态,使其变得复杂而难以捉摸。但我们必须坚信,只要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存在,无论外部因素如何影响增长的形式,增长总会在某种形式上显现。如何在不同形式上捕捉增长,考验着每一位业内人士的洞察力和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