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之入口、创新、免费

入口思维

从Winamp、暴风影音、微博乃至微信中,发现了这样一条路径:互联网产品向工具、渠道、平台、入口进化得越深,它的优势时间就越长。当一个平台将海量信息重组得更好,然后被高频使用时,“入口”便产生了,比如说微信。

左手牵买方,右手牵卖方,居中配对,上下其手,公司又可以摆脱“脏活累活苦活”,这种阿里巴巴模式(百度搜索其实与其相似)吸引了很多人,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在该领域复制一个阿里巴巴出来的想法,但其实并不是所有领域都能复制。阿里巴巴的核心其实是拥有蚂蚁雄兵的卖方,以及数量更大的买方,入口的成立在于“一种丰裕必然会催生一种稀缺”。

所谓互联网思维,是使用技术和金融的力量,提升管理效率,从而压低成本,在与竞争者的肉搏战中,获得先机。通过金融,企业进入超高速发展阶段,短短10来年,就可以出现从零到千亿美元市值的规模。没有资本的力量完全难以想象。这就是今天的美国:金融资本主义。

移动互联网时代,入口依然是各公司争夺的重点。

BAT三家巨头,在桌面互联网上各自把握一端:百度信息流、阿里巴巴消费流、腾讯社交流,做的都是高毛利的生意。真正意义上的电商,其实BAT三家公司没一家能玩好。百度稍稍试探了一下,就偃旗息鼓,腾讯折腾了很久,依然没有什么太大的起色,最终将易迅甩给了京东并成为后者的股东了事。阿里巴巴一直在摆渡,在电商领域,最多也就是投资几家公司,很少具体去做。真正意义上的电商是京东、当当之类,那才是真正卖货的。但零售业天然的低毛利率,使得BAT这种做惯高毛利生意的很难适应。这种现象被戏称为卖白粉的很难有卖白菜的手感。

移动互联网给所有的商业公司都出了一个难题:屏幕大小的变化、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注意力的变化、用户包括社交在内的行为变化,都和桌面互联网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巨头们关注的事比一般公司关注的更为聚焦:“我的高毛利业务在哪里?”

一个很聚焦的领域,至少被腾讯和阿里巴巴发现了,那就是支付业务。支付业务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毛利可言,但支付紧密联系着金融,而金融业,是出了名的高毛利业务。

游戏这个高毛利的业务,腾讯依托微信找到了感觉和方向—这大致也是微信为什么会成为腾讯进入移动互联网的一张门票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在于它的确是一款高频应用)。这回轮到网易紧张起来,当微信把控住轻游戏的入口时,作为中国游戏第二名的网易,无法坐视将来仰微信鼻息生存的状态。

移动领域中搜索依然很重要,但重要性显然无法和桌面领域相提并论—按照某种已经烂熟了的说法,那就是它不是一个“入口”。百度躺着收钱的历史已经过去。从市值上看,百度一度是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今天大概只有腾讯的一半都不到了,百度的重点是中间页和云生态,试图复制桌面上的模式。其实百度如此重视地图业务,和桌面上的搜索根本逻辑是一样的:从一个位置出发找到附近的服务信息,如同在桌面上从一个关键字出发找到匹配的信息。

创新思维

创新大致有两种,一种叫所谓的“微创新”,微创新干的事都是满足“解决方案”,比如说,用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训练马,让它跑得更快。而颠覆式创新干的事是满足“需求”,比如说,发明一台汽车,让人们可以有更快的交通工具。在笔者看来,微创新与颠覆式创新的根本分界线,就在这里。颠覆式创新有时候需要渐进式创新(微创新)帮忙,因为用户也需要一步一步接受。比如苹果的三大手持i系列产品。

洞察需求,其实就是分辨“更快的马”中,究竟“马”是需求?还是“更快”是需求?有些需求,线下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很好,有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升级之处,但线下服务提供者的解决方案中配置了稀缺资源,这使得想要去撼动线下的人,未必能那么容易撼动。打车软件就是一例。无论是快的还是滴滴,其实根本无法撼动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因为出租车(牌照)是稀缺资源—相对来说,大众点评真的在慢慢改变餐饮业,因为餐饮服务提供实在不算什么稀缺资源。快的和滴滴相继向商务用车市场拓展,这部分可以说明线下并无太强的资源掌握者。类似地,还有在线教育和在线医疗,它们所需要使用到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都掌握在传统的线下服务提供者手中。 当稀缺资源被线下传统企业掌握后,撼动不是那么容易的。合作,才是比较有操作性的路径。

免费思维

一说起互联网或者互联网思维、基因,大家第一个念头就是“免费”,基于庞大的用户量,再慢慢折腾商业模式。但其实,互联网思维并不等于免费,因为必须要考虑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产品如何推广? 免费产品的推广有两条道路,其一是靠口碑,耗时比较长一点;其二是靠广告砸,那么成本会很高。免费产品很难“免费”地借助渠道的力量,因为渠道帮助你推广出去后,总不能白干,渠道的收益在哪里?自然就是问你要广告费了。

但产品一旦收费,就有可能产生推广成功之后所得的佣金:这个道理就如同CPS(Cost Per Sales)一样,而免费产品只能做CPA(Cost Per Action)。渠道依然需要利益,但这次不是问你要,而是问你的装机对象要了(你提取佣金给它)。

免费产品固然看上去会使很多店家第一时间试用,但广告成本并不低。更重要的是,他的整个开发团队和公司处于一种净亏损状态,除非在短期内获得一大笔融资,前景不会好。而收费模式,一来可以获得渠道代理,未必不能迅速铺开;二来可以形成正向现金流收入,在谈判融资时,腰杆也会更硬。

那么,如何应对其他玩家的“免费式”介入呢?必要的防御武器还是要准备的:快速地进行迭代式开发,一旦收费模式有小成,自然有足够的本钱加快新功能上线。然后,这时候再做一些具有初级功能的免费式产品做抵御。

互联网思维和基因,的确和收费、免费没什么关系。关键是控制住成本升高的速度。快速铺货,快速建立壁垒,这才是核心问题。收费不收费,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都只是一种方法而已。

贾定强微信

微信扫一下,或点击链接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