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人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比降临人世之初更好的人,例如稻盛和夫。这种人往往希望每天都能过得更充实,能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上。 第二种人,希望能好好地享受生活。只要自己和身边的人能够幸福快乐,就已经足够了。 这两种人,并没有优劣之分。克里斯托弗·莫利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只有一种成功——能以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度过你的一生。” 还有第三种人,他们认为人生就是一场灾难,只希望人生能早早结束。但第三种人没有明确的创业动机,可以忽略。 在了解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目标后,我们就可以分别讨论他们创业的目标了。 在第一种人中,选择了创业的人也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着明确目标的人,第二类是没有明确目标的人(这里假设他们都“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这么辛苦到底为了什么?”(正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是只想得过且过的人除外。)每个人都希望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现实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 于是,在第一种人中,第一类人不甘这样下去,有着自己明确的目标,
梁公军眼中好的互联网创业者应该: 拥有开阔视野、见多识广,知道市场什么状况、行业缺什么;懂得边界,聚焦一点,定位精准;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务实,眼前事立断立行,长远计日拱一卒;跌倒了,爬起来,自我修复、自我升级,重装上阵。自己要有包容力、引导力;成员间坦诚、简单、少内耗、自管理,分担责任、共享成果。
对于互联网的团队,胡博予[46]的建议是: 如果有想法,有执行力很强的团队,也有被用户验证了的产品,投资人会找你的。 有团队、有产品,但还没有用户,建议先小范围推广测试一下。 如果有想法、有团队、没产品,建议先勒紧裤腰带,开发产品。 如果核心团队搭建不齐,建议还是先积累一段时间再说,比如加入一个像百度、腾讯这样的公司。 如果想法都还没有成熟,建议不要梦想能融到资、大干一把,先想想要不要创业,这不是一条轻松的道路!
成熟公司一般通用的有三种方法,即可比公司估值(Comps),可比交易估值(Comparable Transactions),以及贴现现金流法(DCF)。但其实每一种方法的人为可控性都极大。
首先,我们究竟选取哪种指标来估值。在市盈率所取得估值不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回头选择EV/EBITDA。在很多没有盈利或者盈利能力不佳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可以去选择活跃用户数,pay per click(按点击付费)等。而且,请相信银行家自说成理,合理化估值的“科学化”过程的能力。第二,市场上有很多可选公司,我们究竟选哪几家公司作可比公司能够达到我们希望的估值范围。第三,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每个公司的财务结构必然有不同,我们可以因为这种结构的不同,对被估值公司作出相应的“调整”。
总而言之,很多人在为一个公司估值之前,就已经有一个大概的估价范围了,其他的所谓计算,不过是一个“逆推”,而非“发现”的过程。这些不同的估值方法,不过是用来贴合最初那个估价范围的工具而已,并非“科学”。
左右权衡,我还是支持这样的观点:先提升产品品质,得到用户认可,然后再探索赢利模式。 知乎说 “如果商家为你提供免费服务,那你就不是他们的客户,而是他们的产品。”用户增长和赢利模式的探索历程是可以并行的。在用户增长过程中,免费用户作为产品的一部分吸引产品之外的更多的人,然后才能逐渐完善产品可能发展出的商业模式。
目标清晰,职责分明是最高效 周士钧的感受是只要目标清晰,职责明确。 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没有余地可以妥协,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部分负全责。这种状态下,极少需要沟通。即便需要沟通,10分钟也能搞定,午饭、晚餐的时候碰撞一下想法,交换一下进度。 补充:见识过创业团队讨论产品(所谓的PK),用一整天去开会,真是浪费生命。
有3~5年经验的员工。这个阶段,他们承受着家庭和职业生涯的双重压力和困惑,他们需要更高的薪水,需要更多的title,需要社会的肯定。建议这样的人少招,因为他们很容易不淡定,为了更高的薪水或者发展就跑掉。
最后,跟大家分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优秀是一种习惯。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仰慕优秀的人,我们都渴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是又似乎感觉优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很难达到。其实,优秀离我们并不遥远,优秀体现在你的一言一行、你做的每一件事之中。有意识地培养好的工作习惯就是在追求优秀。追求优秀是一种积极的意识,这种意识可使一个人脱胎换骨,最终成就一个全新的你!
“数据”和“用户反馈”就像产品发展过程中的左右两个大脑,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更偏“感性”。数据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特征,然后根据这个特征来做产品调整。但是尽信数据不如无数据。当你手握数据的时候,你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分析,如何运用好这些数据,理性和感性结合,才能做出好的判断。
创始人在内的员工是否都和公司签了所有重要协议:劳动合同、知识产权所有权合同、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根据中国法律,竞业限制仅限高层员工和接触保密信息的员工)。
如果你想知道一个团队的管理方式是怎样的,那看看他们的Leader就知道了。不论你是“李广”还是“霍去病”,无论你“与子同食,与子同袍”还是“鲜衣怒马,赏罚分明”,只要是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你可以合法地无所不用其极。